9月16日上午,服装设计与工程教研室暑期企业实践学习汇报会在学院会议室顺利召开。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胡娜老师、学科带头人侯凤仙教授、教学秘书张萌及外出研学的余敏捷、陈欢老师参加了本次汇报会,共同探讨专业转型与课程建设新路径。

两位教师重点分享了暑期赴浙江桐乡和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的学习成果与转化思路,以“针织技术学习与教学转化”为主题,从产业技术升级、人才培养转型、课程体系重构三个维度进行了全面汇报。汇报中,两位老师结合学习笔记、现场照片与实践视频,生动展示了手摇横机、电脑横机的技术特点与应用场景,深入分析了当前针织行业的技术革新对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侯凤仙教授认真聆听汇报,对两位老师此次研学的收获与付出给予高度肯定,她指出:“在服装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入企业一线学习前沿技术,是推动专业转型、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人才的重要途径。此次研学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将为我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针织行业正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一线成衣、全成型编织等先进技术已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面对行业发展新趋势,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基于两个月的深入企业学习,两位教师提出了“夯实基础、强化特色、对接产业”的教学改革思路,建议将针织服装设计打造为专业特色方向,构建“设计+工程+技术”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随后,各位教师围绕专业转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三大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在专业转型方面,一致认为应进一步强化 “技术 + 艺术” 的融合定位,将针织智能技术、数字化设计等前沿内容融入专业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行业竞争力;在教学改革层面,提出要创新教学模式,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开展 “项目式教学”“实践实训课”,让学生在模拟企业工作场景中提升实操能力,同时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走进课堂,搭建 “校企协同育人” 桥梁;在课程建设上,明确要优化课程体系模块,将此次学习的手摇横机、电脑横机技术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填补传统课程中智能化针织技术教学的空白,同时更新现有《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制作工艺》等课程的教学案例,融入针织智能生产理念,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此次企业研学与汇报讨论,不仅为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积累了前沿的技术资源,更明确了专业转型与教学改革的方向。未来,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将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更多教师走进企业一线学习实践,将行业前沿技术与理念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为培养适应服装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